Skip to main content

#Zen

13 posts

如是我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相」是什么?是我们脑子里的任何想法、任何感受。
  • 「虚妄」是什么?是变化的东西。
  • 「非相」是什么?是脱离主观而存在的客观事物,不变化的东西。

有「非相」的东西吗?对于物理世界来说,应该是有的,因为它不会随着我们意志而转变。 「相」更多是针对人,人就是善变的,因此都是「虚妄」的。

给我的启示是:不要对人抱有太大的期望,发生了超出预想的事情时,保持冷静。

达成一件事(比如到达彼岸)是目标,因此要用到工具,这要么加快过程、要么是唯一的实现手段,但不要纠结于具体要用到的某个特定工具。

佛说,佛法本身也只是工具,纠结于佛法本身,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当把佛法本身也忘记,看到事物本质的时刻,那就是成佛的一刹那。

那么,手段上可以采用任何一种修行方式,都可以达到相同结果,都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的思想吧。

那彼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达到彼岸?即要知道你追求的是什么。如果连彼岸都不知道在哪里,那怎么开小船渡河呢? 佛说的彼岸,是不是你想要的彼岸呢?你内心是否认可?是否也能坚持呢?

在理解了佛学的基础概念之后,正式开始读佛经,先从《金刚经》开始。 首先它有名,其次是慧能听到《金刚经》中的内容后悟道。

我为什么要学习佛学?

其实不止,我还打算学习《圣经》《古兰经》。这些经过了几千年的经书,到现在还有人读,肯定有它的原因,我想知道。我既不是想加入某个教派,也不是想否定某个教派,纯粹是出于好奇心。

目前从对佛学的理解来看,它使我内心平静。一旦心平静了,智慧就产生了。

客观地看待一切的时候,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洞察出这个本质的过程,就是应用智慧的过程。

这不需要特别高的智力。

但大部分人没有智慧的原因是,内心本身就不平静,肯定是被某个“相”影响了。这就是没有按智慧行事、没有做出正确决策的原因。

口中一直念阿弥陀佛,本质上就是不断提醒自己。人的注意力带宽极其有限,以至于很容易忘掉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需要不断提醒自己:

  • 长期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 内心的平静,之后才能生智慧。

禅宗的革命性

禅宗是佛教思想与道家精神的完美结晶。它抛弃了印度佛教繁琐的经文思辨,提出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顿悟、不拘形式、强调内心体验的方式,非常契合庄子的“逍遥游”和道家的自然主义精神。可以说,禅宗是穿着袈裟的道家 。

—— 与 Gemini2.5 Pro 对话「儒、佛、道」

这回答了我的疑惑,为什么禅宗,特别是慧能这一派的思想跟佛陀的相近,甚至更为潇洒、“简单”。难道这也是实用主义的体现?

我需要 去条件化自己(Uncondition yourself)!

我的很多行为不就是条件反射式吗?这不就是未经思考的东西吗?未经审视,就意味着它未必是最优的。

佛说世界的本质是无常的,没有固定的自己,这意味着你随时都能获得重生。

顿悟,真的就是那种突然的明白,比如刷牙时忽然顿悟。从结果上看是顿悟,其实是在潜意识里酝酿了很久。

这次顿悟的是自己的渺小、无足轻重,以及不必过于在意自己的情绪。焦点应放在自己真正想达成的目标上。

“八风吹不动”是指不被八种人生境遇所动摇。这些境遇包括:

  • 利(成功、得利)
  • 衰(失败、失利)
  • 毁(背后诽谤)
  • 誉(背后称赞)
  • 称(当面赞美)
  • 讥(当面讥讽)
  • 苦(痛苦)
  • 乐(快乐)

修行者通过培养内心的稳定和平静,达到不为这些外界因素所左右的状态。

如风吹空谷,响起但不留痕。

外部的诋毁、不同的声音,这只是外界的刺激,不必执着。当修行到一定程度,明白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显现,自然不会为言语所困扰。但这并不代表你对此没有反应。可以以客观视角看待、评判。佛说的是不要被言语所困,而不是忽略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各种因缘和合,大概率不会按照我们的想法而变化。执着于无法控制的事物,是苦集的表现。

修行,就是修这种功夫。

看清本质,控制自己。

“你在处理人际关系、商务谈判和被拒绝时的恐惧心理等方面做得越好,生活就会越轻松。”

摘录来自 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世界观 〔美〕罗伯特·清崎

怕被拒绝,是「自我」在作怪。意识到,并能破除的化会发生什么?

我感觉你会感受到这个世界会更充满乐趣,可以看到更多的乐趣,包括与人的交往。

感受也是变化的,因此承载它的「我」,本身也是变化的。所以我认为我能控制自己,其实不然。这更容易与自己达成和解。虽说有自己的执著在,坚持的东西存在,但本质上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所以你自己本身也会变,别人也会变。进一步讲,你可以改变别人,你也不能指望别人不会变化。

别人对我的评价,我可能属于某种类型的人。但这种评价本身也只是某一时刻的总结而已,自己并不是那个评价的实现者。终究,一切都是无常、无我。

那说「成为真正自己」,其实也是某一时刻的自己,追寻「真正的自己」也是某一时刻的自己。它可以是被各种因缘所影响着,这更证实了所谓的「自我」,更是出于一厢情愿而已。

「以心致镜,万事可成」,是脱离于五蕴之内的更高洞见。它潜台词就是知道自己所身处的五蕴是空,基于他们做出判断、反映是意义不大的。自己本身的想法本身也是空,因此通过改变它,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状态。更本质的是,通过它的因缘变化,进而影响到我的自己的行为。

「贪嗔痴」 痴(无知)是根源。 正因为我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痴),才会错误地去追求那些无常的、无法带来真正满足的东西(贪),而在追求受挫或遇到不喜欢的事物时,又会产生排斥和愤怒(嗔)。

佛教的六道轮回图里会用鸟、蛇、猪来表达这三毒。一个咬另一个,形成了一个环,代表着我们无法超越这个死循环。

修行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