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夏天回老家。一晃眼,这已经是15年前的事情了。
从深圳坐4小时飞机到长春,然后再坐三小时高铁到珲春,总计七个小时。以前单从长春坐火车到珲春都要10个小时(8小时火车+2小时汽车),仅从基建层面看,确实是非常大的进步。
从长春到珲春的高铁上都是一望无际的种着玉米的田地,天也非常高、也非常蓝。沿途的风景让我想起很多在学校与老家来回火车上发生的事情。
到了目的地一下子就觉得非常凉快,确实在印象中小时候在老家没有觉得特别热。老家的人皮肤普遍比较黑(包括我),跟西北地区的人们很像。
登记完酒店后,直奔医院。
亲眼见到家里人躺在病床上,这跟电话里的沟通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确实感受到了父母也在老去,他们也会生病。
我跟 XJ 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大一国庆节回家的火车上,当时只见了一面。她从另一个车厢过来给我橘子吃。后来临近考试,我们就约了一起去图书馆复习(XJ 说是我约了她,但我不记得了,总之约上了)。
这是我第一次去图书馆复习,也是第一次来到大学之后的正儿八经学习。
我当时的宿舍里,我住在二楼,一楼住的是侯。GX 走进来说,哎,快看窗外,有个美女。我从床上往下看,这不就是 XJ 么?我说她是在等我,GX 说了句“靠”。
在图书馆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小声聊天,还被前面的同学警告了下。
这个发生在 2006 年的 10 月,这将近是 19 年前的事情。
2000 年,是我上初一的时候,这一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接触电脑,可以说是彻底被迷住,而且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时是 SW 第一次带我去他家附近的网吧。网吧是在小区的一楼,进门口是一个大叔模样的人记录着上机时间。2 块钱一个小时!对于初中生来说,当时我一天的零花钱是五块钱,这其中还包括午饭。显然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的消费了。而且那时候总是过得很快,似乎没做什么,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网吧里面有 7 台电脑左右,有的是安装了 Windows 98,有的是 Windows ME 等系统。我第一个学会的功能是申请 QQ 号加人聊天以及《红色警戒》这款游戏。QQ 里的第一句都是 “你好,你在哪里”。对一个住在小城而且没出过市的的初中生来说,这个体验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后来父母给我买了一台电脑,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2000 年的八千块钱可不是小数目。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是从内心深处喜欢计算机,它决定了我后面选择大学专业,以及持续学习计算机的动力,起了决定性作用。
对别人来说上课学习计算机、上班写程序,但是对我来说整件事就是玩一样,因为周末我休息的时候也是在做同样的事。
我对游戏完全提不起兴趣,但是每当有新款游戏出现的时候我倒是第一个尝试去玩。《魔兽争霸》、《传奇》,等等。我花了很多时间琢磨如何写网页代码。如果当时有现在的大模型等工具,我估计也能做出不少自己的项目了吧。当我读到比尔·盖茨的自传 “Source Code”,了解到他周边有跟他一样热爱编程的同学与老师,很羡慕他有这种环境。Dreamweaver、Fireworks 是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的工具,用来研究如何编写静态网页。动态网页对我来说太高级了,能做的就是基于已经开发好的论坛程序对他进行配置性修改。最常见的是基于 MySQL + PHP、ASP.NET 等技术栈构建的方案。当时没有 Github,似乎也没在任何地方见过「开源」一词,想要学习更为高级的技术也是条件有限。
我获得信息的主要输入来自于计算机杂志,但当时大部分时候讲的都是跟硬件相关的内容与软件相关的内容是非常少的,即使有也是介绍如何使用软件而非如何开发软件。
以初中的英语水平想看懂国外的技术网站这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现在不一样了,大模型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现在的初中生的水平可能跟我在大学时候的水平差不多了。
There are basically three really big decisions you make in your early life:
where you live
who you’re with
and what you do
– Naval
13 年从北京搬到珠海,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决定,因为路越走越窄了。但正确的决定是 17 年从珠海搬到深圳,但其中的机会成本不太好计算。
在与谁为伍以及做什么事上,目前看来都没有重大的失误。我是很幸运地在很早的时候遇上了对的人,也幸运地发现从小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自主的性格。
晚上刷牙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想起望京。毕业后的三年一直都是在北京,北京给了我很多初体验。
印象中的有第一次面试、参加工作、有同事、经历雾霾、周末去农贸市场买下一周的菜、跟别人合租等等。
我在北京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望京,北京的其他地区几乎也没怎么出去过。我的小电摩的续航也只能覆盖望京片区,所以大部分时间,如下班后、周末,几乎都是在望京内转悠。加上它在 2010 年时候有很多未开发的地方,所以实际上可逛的地区是不多的。如果说它是一个大的校园的化,一个“校园”内待了三年,积累起来的点点滴滴还是非常多的。
说到跟别人合租,我还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可能 12 年?),我们是跟另一个做 iOS 开发的小伙子一起合租了房子。我每次下班特别早,赶在它之前到家,目的是为了在他之前做饭。似乎这家伙也意识到我在跟他竞争,他也是越来越快。 哈哈哈哈 那一段时间是到目前为止我对做饭这件事最感兴趣的一段时期。
翻了翻现有的望京视频,十年时间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先荒凉的地方,反而变成了望京的中心,扎堆了各种企业。 原先有很多的韩国人,现在几乎都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