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uild

6 posts

发掘需求是一个挺难得事情,需要特别深入的体验与理解,才能摸索出一个需求。

多走访、多调研、多尝试,可能会找到需求。

我跟阿正年初的时候构思了一种产品形态,现整理成文(极其冷门的随身 AI 设备幻想),看以后能都有类似的产品出现并获得成功。

整个过程非常享受,有很多细节讨论,算是纯粹的从零构思产品的过程吧,可惜的是没法自己实现。

我们创造工具,工具塑造我们。

记,发布 Immersive Notepad v0.1 到 chrome/edge store

我参加了由 Elek 组织的播客节目,和阿正三人一起聊了 iOS26 中发布的 Liquid Glass 和 Foundation Models。我非常享受我们三人不定期录制的播客,总能从中学到很多。

这种层次的讨论在公司内部其实很难展开,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开发工程师并不具备产品视角,而我恰好又特别喜欢探讨产品方向的话题。

这期播客跳转

提示词设计技巧

  1. 先询问历史上某件事做得好的特点是什么
  2. 根据自身需求,对特点进行修改
  3. 提示大模型,将修改后的内容转换成可操作的提示词
  4. 如果有更大的任务提示词,将步骤 3 的提示词整合到更大的提示词,并指示大模型输出完整的提示词

整体思路就是通过手动调优到局部最优,达成全局最优。

利用端午假期使用 Cursor Pro 写了一个 microblog 静态网站(也就是本网站)。亮点是通过 github issue 来编写微博客内容。好处是可以通过手机编写,任何有浏览器的电脑就能编写内容了,而不需要固定某个电脑上。 整体体验下来 Cursor Pro 非常费钱,但效果确实好。

Hugo 技术栈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竟然也能手搓一个项目出来,时代确实是变了

但如果懂 Hugo 技术栈的化,显然是通过普通版就足够了。效果最好的 Max 版它既消费 Pro 账户里的份额,而且还是单独按 token 计费。而且它有“暴力”修改项目的倾向。

但即便如此,这已经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不代表人不需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因为这一顿操作下来花了我 40 美金之后,我不得不自己读了 Hugo 的开发文档,后面直接用碳基大模型来解决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