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是我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相」是什么?是我们脑子里的任何想法、任何感受。
  • 「虚妄」是什么?是变化的东西。
  • 「非相」是什么?是脱离主观而存在的客观事物,不变化的东西。

有「非相」的东西吗?对于物理世界来说,应该是有的,因为它不会随着我们意志而转变。 「相」更多是针对人,人就是善变的,因此都是「虚妄」的。

给我的启示是:不要对人抱有太大的期望,发生了超出预想的事情时,保持冷静。

达成一件事(比如到达彼岸)是目标,因此要用到工具,这要么加快过程、要么是唯一的实现手段,但不要纠结于具体要用到的某个特定工具。

佛说,佛法本身也只是工具,纠结于佛法本身,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当把佛法本身也忘记,看到事物本质的时刻,那就是成佛的一刹那。

那么,手段上可以采用任何一种修行方式,都可以达到相同结果,都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的思想吧。

那彼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达到彼岸?即要知道你追求的是什么。如果连彼岸都不知道在哪里,那怎么开小船渡河呢? 佛说的彼岸,是不是你想要的彼岸呢?你内心是否认可?是否也能坚持呢?

  • 未来十年里最大的杠杆就是使用大模型。谁能接触到更为先进的模型、用得更好,将会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可能不一定要自己开发大模型,而是基于大模型改善自己熟悉的领域才是主流。
  • 时间是很神奇的东西。它教会你原本不会的东西,也教会你接受。起初看似无法接受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打磨」,都变得可以接受了。

在理解了佛学的基础概念之后,正式开始读佛经,先从《金刚经》开始。 首先它有名,其次是慧能听到《金刚经》中的内容后悟道。

我为什么要学习佛学?

其实不止,我还打算学习《圣经》《古兰经》。这些经过了几千年的经书,到现在还有人读,肯定有它的原因,我想知道。我既不是想加入某个教派,也不是想否定某个教派,纯粹是出于好奇心。

目前从对佛学的理解来看,它使我内心平静。一旦心平静了,智慧就产生了。

客观地看待一切的时候,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洞察出这个本质的过程,就是应用智慧的过程。

这不需要特别高的智力。

但大部分人没有智慧的原因是,内心本身就不平静,肯定是被某个“相”影响了。这就是没有按智慧行事、没有做出正确决策的原因。

10年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夏天回老家。一晃眼,这已经是15年前的事情了。

从深圳坐4小时飞机到长春,然后再坐三小时高铁到珲春,总计七个小时。以前单从长春坐火车到珲春都要10个小时(8小时火车+2小时汽车),仅从基建层面看,确实是非常大的进步。

从长春到珲春的高铁上都是一望无际的种着玉米的田地,天也非常高、也非常蓝。沿途的风景让我想起很多在学校与老家来回火车上发生的事情。

到了目的地一下子就觉得非常凉快,确实在印象中小时候在老家没有觉得特别热。老家的人皮肤普遍比较黑(包括我),跟西北地区的人们很像。

登记完酒店后,直奔医院。 亲眼见到家里人躺在病床上,这跟电话里的沟通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确实感受到了父母也在老去,他们也会生病。

抵御职业风险的最好方法是:

  1. 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2. 通过思辨,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
  3. 通过了解市场、了解用户,找到市场所需的业务。
  4. 通过学习,保持业务能力。

通过任务编排,找到上述 4 点的交集,这是战略层面的选择。剩下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顺手就做的战术性选择。

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想不通事情的时候,我就写作,通过跟自己对话来把思路给理清楚。

还有一个思路是多跟别人交流

你通过跟别人交流,并不一定要从他那里获得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对话来启发你思考,让你看到你之前没有想到的一点。这两个技巧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最佳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略掉的,那就是耐心。任何事情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

发掘需求是一个挺难得事情,需要特别深入的体验与理解,才能摸索出一个需求。

多走访、多调研、多尝试,可能会找到需求。

一个人生经验是:你始终面临着各种问题,你始终要去解决各种问题。问题是你绕不开的,问题始终会伴随着你。这是你活着、跟世界交互时的一个必然结果。

更为务实的思路是:如何看待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理想跟现实就像两只脚,两者配合着并排走才能走路。有的时候,理想这只脚迈得大一点,现实这只脚急急忙忙地要跟上,虽然姿势不好看,但不至于跌倒,还能走路。 如果一只迈步,另一个不跟上,那就扯着蛋了,就要脸朝下地扑倒。